全省教育大会召开
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建设教育强省
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夯实根基
信长星王嘉毅讲话 许昆林主持 张义珍出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4年12月9日,全省教育大会召开。省委书记信长星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夯实根基。省长许昆林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省政协主席张义珍出席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在会上讲话。
会前,信长星、许昆林、张义珍等省领导会见了江苏省模范教师。会上,省领导为模范教师代表颁奖。
信长星在讲话时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教育部长期以来给予江苏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从根本上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总书记对江苏教育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稳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矢志不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信长星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江苏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教育必须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质图强、以治促强,在建设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上走在前列,打造思政引领力强、人才竞争力强、科技支撑力强、民生保障力强、社会协同力强、国际影响力强的教育发展高地。
信长星强调,建设教育强省,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完善“大思政课”格局,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教育资源,大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更加注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终身教育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将其价值体现在更多的一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更好发挥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功能。要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守牢学校教育安全防线,更好汇聚建设教育强省的合力。
王嘉毅指出,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多项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教育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挥部省会商和战略合作机制优势,一如既往支持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希望江苏继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夯实优先发展这一基础、用好改革这一动力、强化为民服务这一导向、抓好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守牢校园安全这一底线,推动教育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
许昆林在主持讲话时指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落实教育强省建设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副省长赵岩宣读了《关于表彰江苏省模范教师的决定》,150名教师获此殊荣。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缨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总结讲话。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苏州市、东南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交流发言。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副省长,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代检察长,各设区市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省有关部门单位和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省委、各设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省模范教师等分别在主会场、分会场参加会议。
市委书记宋乐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安顺、市政协主席王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淑侠在徐州分会场参加会议。
思想引领 铸魂育人
——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
来源 新华社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共同努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实施,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增强,激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四梁八柱”系统搭建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设是重要途径和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相继印发,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持续完善。
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下,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定期召开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大力支持高校党建,形成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聚焦政治建设,教育部组织2800余所全国普通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8万余名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骨干、14.7万名思政课教师、26.4万名辅导员、8.8万名学生党支部书记开展全覆盖集中培训,在系统学习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随着各项务实管用制度接连出台,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思政工作守正创新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实践育人基地,新时代能源事业伟大变革是鲜活的“教材”。
这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
2023年,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启动实施,着眼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推出10大专门行动和37个具体项目,建设多个校地企社育人共同体、近1400个育人基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部组织高校师生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等活动,福建“行见八闽”等实践育人品牌不断涌现。
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国高校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两类重大专项深入实施,以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帮助师生更好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2012年至2024年,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从3.7万人增至11.7万人,高校辅导员从14.2万人增至27.9万人。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量质齐升。
“两个功能”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以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着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典型引领——开展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培育创建全国党建示范高校39个、标杆院系396个、样板支部3539个。举办59期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
改革创优——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民族团结专项社区学业辅导团,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党建引领民族工作的前沿阵地。武汉理工大学在学生社区建设教育数字化体验与服务中心。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全面推行“党建进公寓”,筑实“一站式”社区大思政教育新阵地。
强化管理——目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配备比例超过97%,学生党支部数由2012年的8.68万个增至9.01万个,高校3.2万名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党员占比超过60%,促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不断加强。
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一所所高校的各级党组织正在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密切党同干部师生的血肉联系,汇聚磅礴力量。
支撑发展更加有力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必须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
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1亿多毕业生,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发明奖超过七成、科技进步奖近五成来自高校,教育支撑社会发展更加有力。
为进一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教育部制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事业发展评价体系,以评价为导向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北京全覆盖评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把事业发展成效作为衡量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各大高校成果斐然: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学院,瞄准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化有组织科研。上海交通大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实施“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专项行动计划。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大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奋战在一线……
党旗飘扬,奋楫争先。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深化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全国高校正不断展现新担当、开创新局面,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